旧五行属什么的?
五行的属性是古人通过观测总结出来的,最初是没有名字的只有“木”“火”“土”“金”“水”五个符号,这个观测主要是观天象,也就是看太阳和月亮以及它们所经过的星座,从而总结出每年每个季节每个月每天每时各自对应的五行属性。 比如立春开始东风解冻,万物复苏,春天开始了,这是木属性的开始。立夏到立秋期间白天最长的日子,阳气达到极点,草木生长旺盛,这是火属性的最旺时期等等。
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,人们逐渐发现五行之间的作用关系并不单纯是生克而已,而是相生相克的循环过程,而且不是单一的相生相克,而是四行生克同时发生,只是某种力量相对较强而别的力较弱罢了。 到了春秋战国时人们已经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导万物性质了。如《黄帝内经》中就说:“智者之养生也,必顺四时,行八风,调阴阳,……如是则僻邪不至,长生久视”把人的生老病死与五行属性联系起来,根据年龄不同各人有不同的五行属性,从而提出了一整套顺应自然规律调养五脏的方法,这套理论被后人称为“中医五行学说”。 后来这种理论用于人体之外的事物上,因为阴阳是互生的,所以五行除了土以外其他都是两行。
两行就是阴阳共生的意思,因此具有阴阳两个属性。土是阴阳平衡土盛,所以土没有属阴或属阳的特性。 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一个形象化的小动物作代表,叫“本气动物”: 子(鼠) 寅(虎) 辰(龙) 午(马) 申(猴) 酉(鸡) 戌(狗) 亥(猪) 五行又分别对应着五种颜色,这些颜色有浓淡深浅之分: 青(浅蓝) 赤(深红) 黄(土黄) 白(银白) 黑(暗蓝) 五行还对应着五季: 春 夏 秋 冬 长夏(农历六月) 还有五方、五味、五神等等与之相对应。
五行,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,广泛用于中医、建筑、堪舆、命理、相术和占卜等方面。五行的意义包罗万象,是阴阳八卦的哲学延伸,在此不过多做解释。那么,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,知道它们的属性吗?
1、木
木曰曲直,有生发、调达、舒畅、柔和的性质和功能。如春季草木生发,这种生发调达的特性,在《内经》中称之为“生发”。曲,指其枝干曲直,引申为具有生长、升发、条达、舒畅等各种特性或作用的事物,如春天气候温暖,万物滋生等。木不曲就不能直,曲直自如,具有能软、柔和之性,又可引申为酸味能软坚之性,故曲直是酸味、生发之气的象征。
属性引申为具有生长、升发、条达、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,如生、春、东、青色,以及筋(肝主筋)、角音、瞳子等。
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五行的“木”与现实中的木不同,它是指木的性能,而不单单指木柴。现实中的木柴,如果过于干燥有容易被火点燃,就是说,现实中的柴木是被火克。
2、火
火曰炎上。焰向上腾,具有温热、上升等特性。炎上,一是表示火性炎上,二是表示火在变化时具有向上的形态。因此,引申为凡具有温热、升腾、明亮的各种特性或作用的事物,如夏天气候炎热,万物生长茂盛等。
在《内经》中有许多以炎上特性解释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例子,如“南方生热,热生火,火生苦,苦生心,心生血,血生脾”“南方生火,火生苦”,“苦,壮火。壮火食气。”“心气通于夏,心和则血浓,血浓则肤充”等论述,既指出了火热如能保持正常的壮火形态,对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有积极的意义,又指出了超过壮火的限度就会转化为人身之内的“小邪”——“大邪是也”,就会使人身的元真之气为“壮火”所伤,使人体的正常生理发生变化。